最近和一個有點好感的男生在接觸,出去玩過兩次,在一起的感覺還是挺舒服的,不會不自在。唯一讓我有點不舒服的是,他經常帶我去各種游樂場、網紅景點拍照打卡,人很多、很吵。
上周,他帶我去見他的朋友們,跟一大群陌生的人在一起時,我感覺非常不舒服,不想找話題,也不想和不認識的人聊天,幾乎分分鐘想起身離開。這幾天都沒約會,因為他想帶我去他朋友的生日聚會,我在想怎么拒絕,真的不想去……
在工作上,我也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癥。在公司電梯里特別怕碰到同事和領導,因為不想說話,看著他們就緊張;在做工作匯報的時候我會一直流汗、臉紅,說話的頻率也會變快很多。能在微信上說的話,我絕對不會跑去找同事當面說。最討厭各種培訓課程之前的什么破冰環節,越破越尷尬,還好拉陌生人的手,和陌生人交心說話,我真的做不到……
好累,我是不是真的有社交恐懼癥呀?
首先要先分清楚這位網友恐懼的是場所還是社交?屬于 “社交恐懼癥”還是“場所恐懼癥”?
場所恐懼癥恐懼的是場所,比如幽閉恐懼癥的患者會懼怕電梯等封閉空間。
社交恐懼癥恐懼的是人。不管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人場合,只要是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他就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言行的評價,擔心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交往中表現出焦慮、排斥和恐懼,努力粉飾自己的行為,產生一系列回避社交的舉動。如果這些行為已經損害到了正常的社會功能,如一對一相親他不敢去,很重要的客戶他不敢去拜訪,感情生活、職場無法正常進行,則需要進行正規診治。
社交恐懼癥的產生除了有身體機制的原因,受社會的影響也很大。據統計,近幾年精神分裂癥、雙向情感障礙等和生物遺傳因素相關的疾病發病率變化不大,而焦慮癥、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等社會性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是逐漸上漲的。
心理、人格的關系也和社交恐懼癥的產生有關。曾經有個患者,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幾乎是拒絕和別人打交道的。她不去商場,都是網購;不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需要與人交流的話,她肯定是選擇回避;如果一定要和人交流,她會感到很煩躁、焦慮。后來通過藥物治療降低她的焦慮水平,再通過一系列的認知-行為治療,她現在已經恢復得挺好了,能到商場和銷售交流買衣服了。她的社交恐懼癥和她從小怕羞的性格及成長經歷有關,小時候她只要一說話就臉紅,結婚以后當全職主婦,與人的交流需求日趨減少,她的社交恐懼癥也愈發嚴重。
針對這些心理問題,運動、正念、冥想、瑜伽都是比較好的預防和自我疏導方式。
有氧運動能刺激我們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舒服、高興,能有效地降低焦慮。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的戶外有氧運動等鍛煉對心理健康的恢復都有幫助。正念,來自于禪修,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活在當下及不做判斷,讓我們關注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另外,看一些社交技巧的書籍,培養社交能力也是可以嘗試的方法。
當然如果自己還是無法克服社交恐懼,那就要求助第三方,可以來我們醫院心理門診,尋求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針對社交恐懼,心理治療的認知-行為療法效果還是很好的。